《以脆弱之名》描述受害者和加害者的不尋常關係,由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(Isabelle Huppert)向來詮釋病態角色得心應手,然而除了中風者部分癱瘓的求真外,伊莎貝賦予的角色的「笑」,成為另一個病者希望的重要象徵,她必須盡力從生活中尋找快樂,然而這個發病後女主角盡力學習微笑的正面性,諷刺卻成為她掉入逃離現實後的陷阱。
也因此做為一個慣性騙徒的男主角,老實說技巧也不見得多高明,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,片中飾演導演的伊莎貝,也許是幻想其是一個有魅力的痞男,又或是漸漸被這個騙徒若有似無的貼心所吸引,使其病後的生活能頓時充滿生機,甚至當知其有家室,還萌生一點點忌妒之心(沒錯,這次就只有一點點),於是此後更無關常人都能判斷其是騙子的判斷力了,隨著男主角的真面目越來越顯著,兩人維繫著一個近似「斯德哥爾摩症候」情節逐漸瓦解,伊莎貝不得不轉回理智,也隨著她的「笑」逐漸不再,讓觀眾有著更清楚層次的會意。
從演員的角度來看,可以說《以脆弱之名》是伊莎貝如何成功塑造角色的心法大觀,當片尾伊莎貝面對家人質問為何這麼傻,選擇一顆她的臉部特寫長鏡頭,最後斷斷續續重複說著:「我一直很清楚,但這是我,也不是我」邊說著本就逐漸泛紅的眼眶,最後眼淚就這樣一邊一個的流出來,我不禁好奇著是否這些意味深長的話語,成為逼出淚水的動機之一,包含著她腦中的此時此刻,也是一種演員和自身狀態的來回折返(磨)。
[ad name=”polo22222003″]
《以脆弱之名》是又一次伊莎貝的精湛演出,同時是伊莎貝自身反饋演員狀態的動人書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