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認為「潑墨山水畫家-張大千」的腦袋與你擁有的腦袋結構仍然相同嗎?不瞞你說,科技早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生理行為了。它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、有不同的感知、即使連做夢也都跟民初時期的人大不相同。

科技影響我們了我們的記憶力,注意力和睡眠週期。這要歸功於科學影響了人類腦神經元的可塑性,大腦基於體驗新的感知,而提升了原先擁有的能力,也是因應現在複雜的網路系統以及許多互動式的科技所做的改變。

某些專家稱讚高科技對大腦認知上的提升與影響,專家們稱讚它,在組織管理日常生活和激發想像、提升更深層次的思維能力上,有很大的幫助。

但有些反對派認為,高科技產品正在削弱我們的注意力和基本生存能力,使我們沒有辦法獨立思考以及對基本事物的不耐煩等等,尤其是將科技運用在模擬生活情境時。

這些新的研究和論調,都引發一片激烈的爭議,但每個新發起的研究,基本上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腦袋的改變。下面,我們列出一些,現今科技已經完全重組我們腦袋的看法,你可以去分辨,這是好還是壞。

 

1. 我們的夢境是彩色的。| We dream in color.

chase-jarvis-dream-samsung

電視的出現,徹底的影響了我們的心靈,甚至可能會影響我們夢境的顏色。 2008年,在蘇格蘭鄧迪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,一個從小觀看黑白電視的55歲成年人,比起一般在彩色電視下陪伴的年輕人,他的夢境更接近是黑白色調的,而且很難清楚描述出內容物的顏色。然而年紀較輕的參加者,在彩色電視下陪伴成長的人,可以清楚描述夢境中物體的顏色。
美國心理學萬隆工程顧問,在 2011 年,再次整合了以上的研究結果。 延續早期夢的研究,他發現在西元 1900 年到 1950 年間,黑白電視的出現,的確影響了夢境中黑白色的關聯性。然而在西元 1960 年後,彩色電視、電影的出現千真萬確的改變了夢境的顏色,因為電視中快速變化的色彩以及眼球焦點,大腦將之畫面截取轉換後,顯示出一系列假想的畫面出現在夢境之中。

 

2.我們正經歷所謂FOMO時期 |We experience FOMO…

(FOMO:FOMO究竟是什麼?FOMO其實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,白話地解釋就是一種擔心錯過「什麼」的焦慮。點我了解更多

w8VPGTL44WMIyhsVjVqN9vV0WZAI0EpLT7KeO-wm0Tp11VV3POjbg7sf-yWMbTYUJ94Qq6Nlh03_eFHRIQHVOOH5WMXXpQzwl3Tjdj1gdBKWIsfzPgLEkpPJn3dHHa5lh

有傳聞指出,這種被紐約時報定義為擔心錯過什麼的焦慮行為稱之為FOMO,這種現象給予了當今社會許多刺激和不足的短處,看起來社群媒體的影響似乎正在合法的植入我們的腦袋。

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還沒出現之前,大部份的人在週六夜晚,選擇喝喝小酒、看看電視與家人來度過。現在呢,這些主持人可能有點感傷,因為星期六的晚上,很多人卡在臉書上或用在臉書上邀約活動一起出去玩,互相標注、打卡等等。電視主持人如果不來點辛辣、刺激的,觀眾似乎也聽不見了。

然而,如果你還堅守在家中看電視,但是內心感到孤寂沒有人約你出去,甚至在臉書上,看到三五好友聚會,你卻不在、也沒標注你,那種彷徨、失落、孤獨感,沒有辦法移除甚至讓你覺得不是其中一員,嚴重的會以為自己正被排擠等等,這些感覺讓你不禁吶喊:難道“我沒有做別的事情的權利嗎?”,恩..看來你也患了 FOMO 焦慮。

甚至還有證據表明,看著朋友在 Instagram 的和 Pinterest 發表的美食圖片​​,使自己的手邊的食物味道變得比較平淡。

 

3. “幽靈震動症”。| “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.”……

這個症狀,百分之百確實困擾著小編我。

現在我們的智慧型手機,連接到我們的電話、通訊軟體、SMS簡訊、電子信件、社群媒體通知等等,甚至是你的日曆提醒通知,常常不時的響來響去,小編常常聽到簡訊鈴聲,但去檢查卻完全沒人傳訊息過來,我甚至會在夜晚聽到Skype有人敲我的聲音,以為網站出問題,爬起來看,卻沒半封未讀訊息顯示在我skype上,我想我是幽靈震動的嚴重患者。

2012 年在電腦通訊與人類行為雜誌( journal Computers and Human Behavior)有篇研究報導指出,他們調查290名與科技電腦相關人士中,有89% 的人,每兩周會有一次“幽靈震動”感覺,誤認口袋中的手機正在震動,但實質上並沒有。

一名研究的心理學的專家在NPR 指出,身體感知檢測器(如癢、痛等等神經反應)錯誤解讀了一些原先來自身體的反應,將之視為手機振動。 他說「有些事情在你的大腦被習慣性地觸發,改變了你原先身體的感知記憶,因此你大腦容易判讀錯誤」。

雖然沒有人因為手機的幽靈震動,在生理上感到特別困擾,但是似乎在心理上的困擾多過於生理困擾。不過,不管怎樣這是很詭異的一個狀況,因為大腦的確被影響了,小編比較有問題的是精神上的疲勞,所以我現在手機在睡覺時間是關閉的,一來為了少點電磁波預防癌症,另外是因為不想再被幽靈震動而驚醒,現在夜裡感覺幽靈震動的發生次數明顯減少了。

 

4. 失眠 | We can’t sleep.

cv58nzlkUfwSDYW6x3AVCw9lteL6pgdNsrh15puOTGBljM3t23JpFcqZyRhr4ptlL2dCG-VmsQk8GVUxxn5MUvACpdp4eDTYO_gfaMdHVKvhOAuC3KLTxoRyGrLzH1EEV

許多宅男宅女都習慣在睡前使用筆記型電腦或滑 iPad、滑智慧型手機,或是呢!用手機開著小夜燈模式,聽著當助睡眠的音樂入眠,有些人甚至會在 iPad mini上讀書享受一天的結束,但這些看似幫助我們睡眠以及心靈舒壓的方式,事實上可能會搞砸你的睡眠模式。

神經科學家懷疑透過筆電、平板或智慧型手機的螢幕,可能會誤導你身體內部對於睡眠光源的激素感應器,暴露在螢幕明亮的燈光下,大腦誤以為它仍然是白天,有可能對人體的晝夜節律持續的影響(生理睡眠時鐘)。我們的眼睛對於,這種透過螢幕發出來的藍光特別的敏感。會使我們難以入睡,特別針對那種已經長期在跟失眠抗戰的人。

所以,儘量睡前不要使用手機吧,一本真實的紙書或許對你幫助會更大,如果使用手機聽音樂請把螢幕關閉。小編本人,是透過手機聽冥想音樂(有特殊音波)三秒入睡,額外優惠是冥想的內容將透過睡眠中的播放,與我的夢境以及大腦對話,深植我的潛意識之中,有長期失眠問題想要徹底擺脫的人,可以試試看我的方法。

 

5. 記憶力減弱,而且注意力也沒想像中長。|Our memory isn’t great, and neither is our attention span.

DieP8u0zLIDg4pGjKM83J2RRYCcrxBUwHg87uoSGQm7myBqMzXngrQkApjG0iFBsBRRLKYjLZhuWghl4IgQlKlGl8aOVzUOZeVKtbE93D_Hqg45n6sjKxA4azHC6ORLY-

在老一輩、很久很久很久以前,死記硬背啃書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技能,之所以珍貴是因為,學習者通常背誦很多的內容(整本書),長篇的而不是片段的。

然而現在,你忘記什麼、或你不知道什麼,你只需要動動指尖,問問谷歌大神或是你的Siri,在這種學生快樂的年代,往往任何資訊都是瞬間、即時性的,人們也就懶得去把這些訊息存在大腦中,就連短的印度首都在哪這種訊息我們都懶得記了,何況是整本書的段落。(印度首都,答案:新德里 New Delhi )

2007年,一位神經科學家調查3000人,發現年輕的受訪者不太可能記得正確的個人資訊,如親戚的生日,甚至他們自己的電話號碼。同樣,研究表明,電腦的存在可能會減少簡單的數學技能。有些人甚至不透過GPS的幫助,無法在別的縣市開車。小編曾經在美國長居一陣子,當時我的美國友人,如果手機死了是沒有辦法認路回家的 …..很誇張,我知道,但是美國人就是這樣,方向感不好到你沒辦法想像。

社交媒體和網路媒體也被證明,它縮短了我們的注意力長度。人類開始無法有耐心的閱讀完一本厚重的書籍,或一段隴長的文字。而且研究也顯示,人類開始無法閱讀單行字數較多的文章,甚至無法理解太長的句子。

往往在網路上閱讀文章,開始省略、跳過某些看似繁瑣的詞或句子,往往不是一字一句閱讀,所以電腦科技的出現,也改變了我們閱讀的方式。然而,不幸的事,這些事情也出現在正在學習的青少年身上,他們大腦習慣網上的閱讀方式之後,便減低了生活上集中注意力的技能,這可能會是比較麻煩的一部份。

 

6. 視覺感官的提升|We have better visual skills…

t0OEoX0leb2UqxaNS3YJjEJJxLIhz5CIGWZnq-8aiRNZEX539h20t94Uc_vWZmlvaXpPN33IVkCQWmBNrhcoE4NvxFbqS2R0YTNWZg23Rc1jrP3ii0Jt6aZw_sdDcwjqS

2013年的研究發現,第一人稱的射擊遊戲,例如《最後一戰》(Halo)、《決勝時刻》( Call of Duty)),提高了玩家的決策能力和視覺技能。這些身歷其境的遊戲,強迫玩家憑著畫面中的基本視覺線索,找尋敵人或是危險,這相對的提高了視覺空間注意能力的技巧,且提高了推算畫面中物理環境細節的能力,並且快速的做出決定。

而且及果指出,玩家對於昏暗環境中,物體間的空間感以及比對感優於一般人。

同時,策略複雜的遊戲,如星際爭霸等等,可改善大腦中“認知上的靈活性”,或任務之間快速切換的能力,從而提高破解任務中備受爭議的能力,而且不分新手或是老手皆是。很酷吧,看到這裡宅男們應該很開心,終於打電動有正當理由了,但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

 

7. 對於“衝動”的控制能力很爛。…But poorer impulse control.

啥米?剛剛不是還在講多好?為什麼現在又說很爛?

不幸的是,同樣的2013年的研究發現線上影音遊戲,如《最後一戰》(Halo)、《決勝時刻》( Call of Duty),玩家遊戲中做出衝動或攻擊行為時,大腦很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,也讓他們有習慣做出同樣的事情。

研究人員結論指出,為了控制局勢,這些“積極執行控制”(例如運用暴力制壓或是膝跳反應)迫使玩家在遊戲中做出草率的決定,這意味著他們更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,情勢不如他們所意料或轉向惡勢時,大腦會習慣性地釋放敵意或草率地讓他們做出攻擊反應,相對的他們對於“情緒”上的自我控制也會影響。

 其他研究也證實暴力影音遊戲(和其他媒體暴力形式)也在注意力上有相對程度的侵略以及影響。

聽起來很糟…..宅男又要哭了…

8. 更有創意。|We create more.

sMUJndSS7BlHgnPEhKOFuDEuDoEpVQtVrhZGS0Uf1I9nkTmHYEan_ksPPvOK05kyRGAEXXTQIP9ebt2eXthneu2alvkE1ioqFjs7xOCriEQV5ALdYq_S_L0adBPLlDKmZ

我還是想讓這篇文章,有一個正向一點的結尾,畢竟科技在人類歷史中的影響已經無法抹滅,然而世界千變萬化,我們唯有朝向積極的一方看齊了。

科技、電腦、新興手機技術等等,造福了藝術家與非藝術家們,在從事創作上的媒體參考或是靈感的搜尋,原文作者克萊 沙琪(Clay Shirkey)認為網路互動提高了“自身認知的禮物”,我們有多餘的時間跟腦力,可以運用在追求一些自我目標、或是自我價值的創立。社交媒體拉近了使用者與創作者間的距離,他們可以透過圖片、文字、影音等等媒介來傳遞價值或是參與互動,想一想,電視雖然也有以上行為,但卻是單向的。

隨著社交媒體促進了共享的文化,用戶感覺更傾向於創造和分享自己的東西,無論是一個Flickr相冊、書籍頻論、網上教學、食譜分享等等。

「我因為有趣、因為有用、因為正確、因為對世界有貢獻,所以去做這些事」 《未來在等待的人才》丹尼爾·平克 (Daniel Pink)說到:「令人驚訝的真相到底是什麼,正在考驗著我們。」

Shirkey 說:「世界教育人口的自由時間的積累 – 也許一萬億個小時/每年 這 是一種新的資源。」然而這樣說起來就有更多人可以將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面了。

所以說科技是否已經完全重組我們的腦袋了呢?相信結果顯而易見,我們就把科技導向比較正面的結論吧

 

原文出處:Mashab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