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巴西的貧民窟內,中產階級與日俱增,已成為重要元素,新成立的「貧民窟資料研究院」(Instituto Data Favela)調查指出,2003 年國內 33% 的貧民窟居民屬中產階級,至 2013 年比例已增至 65%。
青年團體 Central Única de Favelas 兼該院創辦人 Celso Athayde 指出,在國家策略事務部標準下,若家戶每月收入介於 $1,064 至 $4,591 巴西幣之間,即列為中產階級(或 C 級),「但我們並非只對中產階級感興趣,更希望透過永續及通盤發展,藉由經濟途徑讓所有社區居民受惠」。
這項研究亦顯示,中下階級在巴西貧民窟內萎縮,2003 年至 2013 年間,D 級(收入介於 $768 至 $1,064 巴西幣之間)與 E 級(收入未達 $768 巴西幣)比例從 65% 降至 32%,Celso Athayde 認為這是因為近年來全國經濟不斷成長,帶動就業率與企業家精神,造成赤貧人口減少。
消費力提高
21 歲的新聞系 Beatriz Soares 為 Complexo da Maré 居民,雖然家中水電、瓦斯、污水系統均非來自官方管道,但以收入而言符合中產階級標準,她表示「各項基礎服務在家中一樣不缺」,父母因為在貧民窟開設糕餅店,每月收入超過 $2000 巴西幣,故能供她至私立學校讀書,並可學習英語和戲劇研究。
她也說明貧民窟消費能力確實愈來愈高,她擁有保險、汽車、電腦及手機,也不時購買衣服,Beatriz Soares 表示,「我喜歡到購物中心買衣服」,這種生活型態亦非特例,「貧民窟資料研究院」指出,貧民窟多數家庭都擁有冰箱(99%)、洗衣機(69%)或微波爐(55%),許多家庭亦購買液晶或平面電視(46%)或冰櫃(38%)。
欠缺基本服務與經濟穩定
對於這些資料,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教授兼哲學家 Marildo Menegat 沒這麼樂觀,認為巴西經濟成長趨勢已近盡頭,他指稱過去七年間,巴西經濟依賴超貸成長,導致消費者負債累累,而這種現象已幾近泡沫化,故貧民窟經濟發展情況相當脆弱,「負債民眾由於企業刪減開支或缺乏固定收入而失業,成為家庭與財務上的負擔」。
Celso Athayde 則注意到貧民窟居民收入雖已屬於 C 級,卻未自認為是中產階級,因為社區內基礎建設長期不足,發展速度也趕不上人口成長率,他指出,「包括運輸、衛生、醫療、教育等服務效率仍然低落,也影響當地整體基礎建設」。
延伸閱讀: